本草纲目

《本草纲目》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其毕生的精力,亲历实践,广收博采,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整理的医学著作,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,被誉为“东方药物巨典”,本站共十八卷,收入动物、植物、矿石等各类药物1200种,易行的附方两千余条。
痰饮

【释名】

痰有六:湿、热、风、寒、食、气也。饮有五:支、留、伏、溢、悬也。皆生于湿。

【风寒湿郁】

半夏:行湿下气,湿去则涎燥,气下则痰降,乃痰饮主药。法制半夏可咀嚼。胸膈痰壅,姜汁做饼煎服。停痰冷饮,同橘皮煎服。中焦痰涎,同枯矾丸服。结痰不出,同桂心、草乌头丸服。支饮作呕,同生姜、茯苓煎服。风痰湿痰,清壶丸。风痰,辰砂化痰丸。气痰,三仙丸。惊痰,辰砂半夏丸。老人风痰,半夏硝石丸。小儿痰热,同南星入牛胆阴干丸服。天南星:除痰燥湿。壮人风痰,同木香、生姜煎服。痰迷心窍,寿星丸。小儿风痰,抱龙丸。苍术:消痰水,解湿郁,治痰夹瘀血成囊。白术:消痰水,燥脾胃。心下有水,同泽泻煎服。五饮酒癖,同姜、桂丸服。旋覆花:胸上痰结,唾如胶漆,及膀胱留饮,焙研蜜丸服。威灵仙:心膈痰水,宿脓久积。停痰宿饮,喘咳呕逆,同半夏,皂角水丸。麻黄:散肺经火郁,止好唾痰喘。附子:胃冷湿痰呕吐,同半夏、生姜丸服。生姜:除湿去痰下气。痰厥卒风,同附子煎服。橘皮:除湿痰留饮,呕秽反胃。二陈汤,润下丸,宽中丸。痰膈胸中热胀,水煎服。嘈杂吐清水,为末舐之。下焦冷痰,丸服。槟榔消谷下气,逐水除痰澼,为末汤服。呕吐痰水,同橘皮煎或末服。

痰饮

一脉十变之图

【湿热火郁】

栝楼:降火清金,涤痰结。清痰利膈,同半夏熬膏服。胸痹痰嗽,取子同薤白煎服。饮酒痰擗,胁胀呕吐腹鸣,同神曲末服。贝母:化痰降气,解郁润肺。痰胀,同厚朴丸服。柴胡、黄芩、桔梗、知母、紫菀、麦门冬、灯笼草、鸭跖草、悬钩子、解毒子、泽泻、山药、竹笋。竹沥:去烦热,清痰养血。痰在经络四肢,及皮里膜外,非此不达不行。茯苓:膈中痰水,淡渗湿热。百药煎:清金化痰,同细茶、海螵蛸丸服。海蛤、文蛤、蛤粉、牡蛎:并化湿痰热痰老痰。

【气滞食积】

香附子:散气郁,消饮食痰饮,利胸膈。停痰宿食,同半夏、白矾、皂角水丸服。神曲、麦蘖:并消食积痰饮,下气。盐杨梅:消食去痰,做屑服。银杏:生食降痰。银朱:痰气结胸,同矾石丸服,有声自散。

【宣吐】

人参芦、桔梗芦、藜芦、三白草汁。常山、蜀漆、郁金同藜芦末。杜衡、石苋、石胡荽汁。附子尖、及己、苦参、地松、羊踯躅、紫河车、虎耳草、芭蕉油、萝卜子、瓜蒂、苦茗、乌梅、梨汁、皂荚、栀子、相思子、松萝、热汤、盐卤水、石胆、密陀僧、虾汁。

【荡涤】

甘遂:直达水气所结之处。芫花:胸中痰水,胁下饮游。大戟:湿热水澼。牵牛:痰饮宿滞。大黄、射干、桃花:宿水痰饮积滞,为末水服,或做饼食,取利。巴豆:寒澼宿食,大便闭,酒煮三日夜,煎丸水下。风痰湿病,安掌心取汗。

上一篇:诸气
下一篇:脾胃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作者:李时珍 参考资料:《本草纲目》权威古本金陵本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