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释名】
也称蜜甘、蜜草、美草、灵通、国老。
【集解】
[别录说]甘草生长在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。二月、八月除日采根,晒干,十日后便可以用了。[弘景说]今出于蜀汉中,都从汶山诸地中来。赤皮断理,看起来坚实者,是抱罕草,最佳。抱罕乃西羌地名。亦有似火炙干者,理多虚疏。又有如鲤鱼肠者,被刀破,不复好。[时珍说]现在的人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,谓之粉草。其轻虚细小者,皆不及。根〔修治〕[时珍说]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,至熟刮去赤皮,或用浆水炙熟,不能酥炙、酒蒸。补中宜炙用,泻火宜生用。
【气味】
甘,平,无毒。
【主治】
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气力,敷金疮,久服轻身延年。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,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,为九土之精,安和七十二种石,一千二百种草。主腹中冷痛,治惊痫,除腹胀满,补益五脏,养肾气内伤,令人阴不痿,主妇人血沥腰痛,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。安魂定魄,补五劳七伤,一切虚损,惊悸烦闷健忘,通九窍,利百脉,益精养气,壮筋骨。生用泻火热,熟用散表寒,去咽痛,除邪热,缓正气,养阴血,补脾胃,润肺。吐肺痿之脓血,消五发之疮疽。解小胎毒惊痫,降火止痛。
甘草
甘草根补中宜炙用,泻火宜生用。
梢 〔主治〕生用治胸中积热,去颈中痛,加酒煮玄胡索、苦楝子,效果尤妙。头 〔主治〕生用能行足厥阴、阳明二经污浊之血,消肿导毒。主痈肿,宜入吐药。
【发明】
[震亨说]甘草甘,大缓诸火,黄中通理,为厚德载物的君子。[时珍说]甘草外赤中黄,色兼坤离;味浓气薄,包容土德。协和群品,有元老的功劳;普治百邪,得王道之造化。辅君力而不告于人,敛神功而不归于己,可谓药中良相。然而,中满、呕吐、酒客之病,不喜其甘;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,药性与之相反。这不就是迂缓不可以救昏昧,君子常被小人嫉妒的意思吗?[颂说]孙思邈《千金方》中说,甘草解百药毒。如中乌头、巴豆之毒,甘草入腹即能见效,验如反掌。大豆汁解百药毒,多次试之无效,加入甘草为甘豆汤,则效果奇特。
【附方】
1. 伤寒咽痛。用甘草二两,蜜水炙过,加水二升,煮成一升半。每服五合,日服两次。
2. 肺热喉痛。用炒甘草二两、用淘米水浸过的桔梗一两,加入阿胶半斤。每服五钱,水煎服。头昏眩、吐涎沫、小便频数。用炙甘草四两、炮干姜二两,水三升,煮成一半,分几次服。小儿热嗽。用甘草二两,在猪胆汁中浸五天,取出炙后研细,和蜜做成丸子,绿豆大。每服十丸,饭后服,薄荷汤送下。
3. 婴儿初生便闭。用甘草、枳壳各一钱,水半碗煎服。
4. 小儿撮口风。用甘草二钱半,煎服,令吐痰涎。再以乳汁点儿口中。
5. 婴儿慢肝风。用甘草一指长,猪胆汁炙过,研细。以米汁调少许灌下。
6. 儿童遗尿。用大甘草头煎汤,每夜临睡前服之。
7. 小儿尿中带血。用甘草一两二钱,加水六合,煎成二合。一岁儿日服尽。
8. 小儿干瘦。用甘草三两,炙焦,研细,和蜜成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五丸,温水送下。日服二次。
9. 赤白痢。甘草一尺长,炙后劈破,以淡浆水一升半,煎至八合服下。
10. 舌肿塞口。用甘草煎成浓汤,热嗽,随时吐出涎汁。
11. 口舌生疮。用甘草二寸、粟米大小的白矾一块,同放口中细嚼,汁咽下。
12. 背疽。用甘草三两,捣碎,加大麦粉九两,共研细。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少许,做成饼,热敷疽上。冷了再换。未成脓者可内消,已成脓者早熟破。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。又一方:甘草一两,微炙,捣碎,浸入一升水中,过一夜,搅水直至起泡,把泡撇掉,只饮甘草水。
13. 各种痈疽。用甘草三两,微炙,切细,浸入一半酒中;另取黑铅一片,熔汁投酒中,不久取出,反复九次。令病人饮此酒至醉,痈疽自渐愈。又一方:甘草二斤,捶碎,水浸一夜,揉取浓汁,慢火熬成膏,收存罐中。每服一二匙。消肿去毒,功效显著。
14. 初起乳痈。用炙甘草二钱,新汲水煎服。外咂乳头,免致阻塞。
15. 痘疮。用炙甘草、栝楼根等分,煎水服。
16. 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。用甘草一两、溪水一碗,以小火慢慢蘸水炙之。从早上到中午,至水尽为度。劈开检视,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。取出细锉,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。温服。两剂之后,病热好转,但须经二十天,肿痛才会消尽。
17. 阴部温痒。用甘草煎汤,一天洗三五次。
18. 冻疮发裂。先用甘草汤洗过,然后用黄连、黄芩共研末,加水银粉、麻油调敷。烫火伤。用甘草煎蜜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