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纲目

《本草纲目》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其毕生的精力,亲历实践,广收博采,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整理的医学著作,对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,被誉为“东方药物巨典”,本站共十八卷,收入动物、植物、矿石等各类药物1200种,易行的附方两千余条。
白花蛇
白花蛇

【释名】

又称蕲蛇。

【集解】

[志说]原生长在南方和四川各山。[颂说]现蕲州及邓州都产。身上的花纹呈方形,胜似白花。喜欢咬人的脚。贵州人一旦脚被蕲蛇咬了,立即将脚锯掉,接上木脚。此蛇进入屋中发出烂瓜的气味,必须迅速将它驱逐。[时珍说]湖北、四川都有花蛇,现在只以蕲州的有名。而蕲州的也不多了,市井贩卖的及官府捕捉的都来自江南兴国州等地的山中。这种蛇龙头虎口,黑质白花,胁部有二十四个方形纹,腹部还有念珠斑,有四根长牙,尾巴上有一串长一二分的指甲,肠形如连着的珠子。蕲蛇常在石南藤上吃花叶,人们便趁机捕获。先撒一把沙土,蛇就盘曲不动。再用叉来捉,然后将蛇用绳子挂起来,剖开腹部取出内脏,蛇却反尾洗涤其腹部,大概是想保护伤口吧。接着用竹片撑开,捆好,烘干。生长在蕲州的蛇即使干枯了,眼睛仍像活的一样,其他地方的就不这样。故《尔雅翼》载,蛇一死眼睛便闭,惟有出自蕲州的白花蛇死不瞑目,目开如生。生长在舒、蕲边界的死后则一只眼开,一只眼闭,所以人们就据此来辨认和检验。

【修治】

[颂说]蕲蛇的头尾各一尺,有剧毒,不能食,只能取蛇的中段,用酒浸过,去皮、骨,烤过后收藏才不会生蛀虫。它的骨刺必须抛得远远的,因为它的毒与活蛇的毒相等。[时珍说]黔蛇又长又大,所以头尾可各去一尺。蕲蛇则只需去头尾各三寸。也有单用头尾的。一条大蛇,只可得净肉四两。留久了会生蛀虫,但将肉密封贮,即使十年也不会变坏。《圣济总录》中说,凡用白花蛇,春秋二季用酒浸三夜,夏天浸一夜,冬天则浸五夜,然后取出用炭火焙干,如此三次后再用瓶装好,埋在地下一夜,消除火气,除去皮、骨,肉用。

【气味】

甘、咸,温,有毒。

【主治】

治中风及肢体麻木不仁、筋脉拘急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骨节疼痛、脚软而不能久立。瘙痒及疥癣。又能治肺风鼻塞、瘾疹、身上白癜风、疠疡斑点,破伤风、小儿风热及急慢惊风抽搐。

【发明】

[时珍说]风善行数变,蛇亦善行数蜕,又食石南藤,所以能透骨搜风,截惊定搐,为风痹惊搐、癞癣恶疮之要药。取其内走脏腑,外彻皮肤,无所不至。

【附方】

1. 风瘫、疠风、疥癣。用白花蛇肉四两(酒炙),天麻七钱半,薄荷、荆芥各二钱半,共研末,加好酒二升、蜜四两,熬成膏。每服一碗,酒送服,一天服三次,服后须在暖处出汗,十日后见效。此方叫做“驱风膏”。除本方外,还有“世传白花蛇酒”、“瑞竹白花蛇酒”、“濒湖白花蛇酒”等,可治各种风疾。
2. 疠风,手脚麻木,眉毛脱落,皮肤瘙痒及一切风病。用白花蛇、乌梢蛇、土蝮蛇各一条,酒泡过,取肉晒干,加苦参头末四两,共研末,再加皂角一斤(切小,酒浸,去酒),一起在水中揉出浓汁,熬膏调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子。每服七十丸,吸圣散煎汤送服。一天服三次,服后吃点稀饭压住。三日一浴,取汗,避风。此方叫做“三蛇愈风丹”。
3. 九漏瘰疬,面腋痒痛难忍,憎寒发热。白花蛇在酒中泡过后取肉二两,炒干;生犀角一两二钱五分,研细;黑牵牛五钱,半生半炒;青皮五钱,各药共研末,每取二钱,加腻粉五分,黎明时以糯米汤调服。泻下恶物即可。十日一服,可绝病根。忌发物,此方叫做“三因白花蛇散”。
4. 痘疮黑陷。用白花蛇连骨炙。勿令炙焦,取三钱,加大丁香七枚,共研末。每服五分,水和淡酒送服,有特效。不久,身上发热。疮出红活。此方叫做“托痘花蛇散”。

上一篇:鳞蛇
下一篇:乌蛇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作者:李时珍 参考资料:《本草纲目》权威古本金陵本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