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称滂藤。
也称土鼓藤、龙鳞薜荔。
[颂说]生于江淮及浙东山中。春生苗,蔓作藤,叶似葛叶,圆而小,有白毛,四时不凋。根有须。夏月采取根苗。南方人多用它。
也称金银藤、鸳鸯藤、鹭鸶藤、老翁须、左缠藤、金钗股、通灵草、蜜桶藤。
也称甜藤、感藤。
又称山甘草。
也称石南藤、丁公藤、丁公寄、丁父、风藤。
又称青藤、寻风藤。
又称赤藤、红藤。
[藏器说]藤皮着树。从心重重有皮。四月生紫花可爱,长安人种植它装饰庭池,江东称为招豆藤。其子作角,角中仁,熬香放酒中,令酒不败。 红藤〔主治〕蛔虫,煮汁服之。齿痛,打碎含之。治诸风,通五淋,杀虫。
[藏器说]千里及,藤生道旁篱落间,叶细而厚。宣湖间也有。[颂说]千里急,生天台山中。春生苗,秋有花。土人采花叶入服药。又筠州有千里光,生浅山及路旁。叶似菊而长,背有毛。枝干圆而青。春生苗,秋有黄花,不结实。采茎叶入眼药,名黄花演。就是这一种。
水草类草、泽泻、羊蹄、菖蒲、酸模、茭菰、水萍、白昌、香蒲 蒲黄、萍蓬草、莕菜、越王余算、海藻、莼、水藻、海带、昆布
又称薢菜、薢荣。
也称昌阳、尧韭、水剑草。
也称山羊蹄、山大黄、酸母、当药。
又称茭草、蒋草。
也称水花、水白、水苏、水廉。
又称水昌蒲、水宿、茎蒲、昌阳、溪荪、兰荪。
也称水粟、水栗子。
也称凫葵、水葵、水镜草、靥子菜、金莲子、接余。
[斅曰]越王余算生于南海的水中,像竹算子,长一尺左右。刘敬叔《异苑》中说:昔晋安越王渡南海,将黑角白骨作算筹,其有余者,弃于水中而生此。故叶白者似骨,黑者似角,遂用其名。相传可以吃。
也称落首、海萝。
也称茆、水葵、露葵、马蹄草。
[时珍说]藻有二种,水中很多。水藻叶子二三寸长,两两对生,即是马藻;聚藻,叶子细如鱼鳃状,节节连生,就是水蕴,俗名叫鳃草,又叫牛尾蕴。《尔雅》里说,莙,是牛藻。郭璞注释道,细叶蓬茸,如丝可爱。一节数寸长,长的有二三十节,就是蕴。二藻都可以吃。《左传》里记载,苹和藻可作为蔬菜。
海带产于东海水中的石头上。像海藻而且粗些,柔韧而且长,人们常吃它,医家则用它下水。
也称纶布。
石斛、石韦、骨碎补、虎耳草、金星草、景天、石胡荽、酢浆草、地锦、离鬲草、仙人掌草、仙人草、佛甲草、崖棕
也叫石皮、石兰。
又称石荷叶。
也称天胡荽、野园荽、鹅不食草、鸡肠草。
也称酸浆、三叶酸、三角酸、酸母、醋母、酸箕、鸠酸、雀儿酸、雀林草、小酸茅、赤孙施。
也称地朕、地噤、夜光、承夜、草血竭、血见愁、血风草、蚂蚁草、雀儿卧单、酱瓣草、猢狲头草。
[藏器说]常生长在人家阶庭湿处,高三二寸,苗叶似幂罨。江东有这种草,北方没有。
[颂说]生于合州、筠州,多长在石上贴壁而生。形状像人的手掌,故以此命名。叶细而长,春生,至冬犹有。四季都可采。
[藏器说]仙人草生长在庭院间,高二三寸,叶细有齿,像离鬲草。北方不能生长。
[颂说]佛甲草生于筠州。多附在石上并向阳而生,像马齿苋而细小且长,有花黄色,不结实,四季都有。[时珍说]二月生苗成丛,高四五寸,脆茎细叶,柔泽如马齿苋,尖长而小。夏开黄花,经霜则枯。人多栽于石山瓦墙上,称其为佛指甲。
[颂说]生于施州石崖上。苗高一尺左右,其状如棕,四季有叶无花。当地人采根去粗皮,入药。
苔类陟厘、干苔、石蕊、地衣草、昨叶何草、卷柏、桑花、马勃、石松
也称侧梨、水苔、石发、水衣、水绵。
[时珍说]这是一种海苔。有人晾干后制成脯。海水咸,故与陟厘不同。张华的《博物志》里说,干苔像头发一样生长在海水中有石头的地方,长尺余,大小如韭菜。肉和它掺在一起蒸来吃,非常鲜美。
也称石濡、石芥、云茶、蒙顶茶。
也称仰天皮、掬天皮。
也称瓦松、瓦花、向天草。赤者名铁脚婆罗门草、天王铁塔草。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