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、杏、梅、桃、栗、天师栗、枣、苦枣
又叫嘉庆子。[时珍说]梵书称李为居陵迦。
也称甜梅。
[时珍说]梅字古文作呆,像子生在木上之形。梅乃杏类,故反杏为呆。书家误为甘木,后作梅,从每。也有人说,梅者媒也,媒合众味。所以才有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之说。 梅 ...
又叫霜梅、盐梅。[修治]《书》讲:“如果要做汤,只有盐梅最好。”做法:将大青梅用盐水浸泡,白天晒后晚上泡,十天即成。时间一长便会上霜。
[时珍说]桃性早花,容易种植并且果实多,故字从木、兆。
[时珍说]栗,像花实下垂之状。梵书称为笃迦。
[时珍说]只西蜀青城山才有,别处不产。传说是张真人在此修道时遗留下来的,故而得名。它像栗而味更美,惟独栗苞不似橡。现今武当山所卖的娑罗子,多数就是此物。
[时珍说]大为枣,小为棘。棘就是酸枣。
亦称蹶泄。
梨、鹿梨、棠梨、木瓜、榠楂、山楂、柰、林檎、柿、君迁子、安石榴、橘、柑、橙、柚、枸橼、枇杷、杨梅、樱桃、银杏、胡桃、榛、阿月浑子、橡实
亦称快果、果宗、玉乳、蜜父。 梨 花〔主治〕去面黑粉滓。 实〔主治〕治热咳...
亦称鼠梨、山梨、罗。
亦称来禽、文林郎果。[时珍说]此果味甘,能招很多飞禽来林中栖落,所以叫林檎。唐高宗时,李谨得到五色林檎后进献给皇帝,皇帝大喜,封李谨为文林郎,因为这个原因,人们又把林檎叫做文林郎果。
亦称甘棠。[时珍说]《尔雅》中记载:杜就是甘棠。红的叫杜,白的叫棠。又说:雌的是杜,雄的是棠。也说:涩的是杜,甜的是棠。 棠梨 实〔主治〕烧吃止滑痢。 ...
亦称楙。
亦称瘙楂、木李、木梨。
亦称赤爪子、鼠楂、猴楂、朹子、羊梂、山里果。[时珍说]味道像楂子,所以也叫楂。世人习惯写成查字,这是错的。查读槎,是指水中浮木,跟楂没有关系。
又叫牛奶柿、丁香柿、红蓝枣。
亦称频婆、苹果。[时珍说]现在北方人也这么叫。[弘景说]江南也有,但北方最多。
亦称柹。
又叫若榴、丹若、金罂。[时珍说]《博物志》记载,汉朝张骞出使西域,得到安石国榴种,并带回来,故叫安石榴。《酉阳杂俎》中讲甜的榴叫天浆。道家书上称榴为三尸酒,说三尸虫吃了此果会醉。所以范成大写诗道:玉池咽清肥,三彭迹如扫。 安石榴
〔酸石榴〕1. 肠滑久痢。用酸石榴一个,煅烟尽,出火毒一夜,研为末,仍以酸石榴一块煎汤送下,神效无比。此方称为黑神散。 2. 久泻不止。治方同上。 3. 小便不禁。用酸石榴烧存性,无石榴时,可用枝烧灰代替。每服二钱,用柏白皮切、焙四钱,煎汤一碗,加入榴灰再煎至八成,空心温服。晚上再服一次。
[时珍说]橘从矞。五色为庆,二色为矞。矞云外赤内黄,郁郁纷纷之象。橘实外赤内黄,剖开则香雾纷郁,有似矞云。因此得名。
亦称木奴。
亦称金球、鹄壳。
亦称条、壶柑、臭橙、朱栾。 柚 皮〔主治〕主下气,消食快膈,散愤懑之气,化痰。
[宗奭说]叶形似琵琶,因此得名。
也称佛手柑、香橼。
也称朹子。
也称莺桃、含桃、荆桃。[宗奭说]《礼记》中仲春,天子以含桃荐宗庙指的即是樱桃。所以王维诗云:才是寝园春荐后,非干御苑鸟衔残。
[时珍说]《礼记》郑玄注:关中甚多此果。关中,即秦地。榛从秦,即为此意。
又叫白果、鸭脚子。[时珍说]最早出产于江南,叶子像鸭掌,所以得名鸭脚。宋朝初期开始做贡品,因它的形状像小杏,而核是白色的,所以称为银杏,现在叫白果。梅尧臣作诗:鸭脚类绿李,其名因叶高。欧阳修诗云:绛囊初入贡,银杏贵中州。的确如此。
又叫羌桃、核桃。[颂说]原本出自羌胡,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得到核桃种,带回在秦中种植,后来传到了东部,故有此名。 胡桃 核桃〔主治〕使人健壮,润肌,黑发。利小便...
也叫胡榛子、无名子。
又叫橡斗、皂斗、栎梂、柞子。
又名槲樕、朴樕、大叶栎等。
荔枝、龙眼、橄榄、五敛子、榧实、海松子、槟榔、大腹子、椰子、桄榔子、菠萝蜜、无花果、马槟榔、枳
又叫离枝、丹荔。[时珍说]诗人白居易描述说:此果若离开枝干,一日则色变,二日则香变,三日则味变,四五日后色、香、味都无存,故名离枝。
也称龙目、圆眼、益智、亚荔枝、荔枝奴、燕卵、蜜脾、鲛泪、川弹子。
亦称青果、忠果、谏果。[时珍说]初食味道苦涩,久后方感甘甜。王元之作诗将它比喻为忠言逆耳,因而取名谏果。
亦称五棱子、阳桃。
也叫赤果、玉榧、玉山果。
亦称新罗松子。
亦称宾门、仁频、洗瘴丹。[时珍说]宾与郎都是贵客之称。《南方草木状》载,接待贵宾,必先呈上此果。若不设,便会互相嫌恨。大概槟榔之名就来源于此。
亦称大腹槟榔、猪槟榔。
亦称越王头、胥余。[时珍说]稽含《南方草木状》载,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,便派刺客乘其醉,取下头悬挂在树上,后来就化为了椰子,核上如有两眼,里面的浆如酒,因此俗称越王头。
亦称姑榔木、面木、董棕、铁木。
[时珍说]菠萝蜜,梵语,因果味甘,故用此名。
亦称映日果、优昙钵、阿驵。